死即永恒

发布于 2021-02-10  185 次阅读


本来,在我这个年纪应该不会过多地想到死的吧。即使是偶然的几次联想,也应像蜻蜓点水般不着痕迹地掠过。毕竟,它看起来似乎是那么的遥远。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开始频繁地想到死。看到电影《金刚·骷髅岛》中金刚父母的遗骨,我就不禁想象着年轻力壮的金刚化为枯骨的模样;看到小说中反派不断求饶却被主角一枪贯穿头颅的时候,我便不自主地想象着反派临死前逐步被黑暗吞噬的感受;当读到玄幻小说里那些寿元将尽的老家伙发疯一般地到处寻找延寿神果时,我竟能够些许体会到他们的急迫与疯狂······

其实,死离我们并不遥远。

死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它就像一种萦绕不绝的背景音,在这种环境中待久了之后,人反而变得熟视无睹了。只有在某一个机缘巧合的瞬间,人才会重新注意到它,随后轻轻地“啊·”一声,就又回到无动于衷的日常中了。的确,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死的人,很难真正感受到死的巨大阴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死大多与自己无关,因而也不会有太大的触动。试问,当你参加一个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远房亲戚的葬礼时,抑或是你面对一株枯萎的野草时,你因此联想到自己在未来的某个不确定点上的死亡吗?你会为此而焦虑急躁、寝食难安吗?恐怕大部分人依旧该吃就吃,该笑就笑吧。我虽不至于焦虑到寝食难安的地步,但时常想起的时候,仍感到一阵心悸。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

人的一生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什么事都有可能不发生,但唯有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宿命。它就在你生命线上的某个地方等着你,而你甚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可是,至少你能听到或感觉到死亡逼近的步伐吧?据说,每个人的心脏都有一个跳动次数的极限,那这富有节奏的怦怦声便是生命的倒计时吧?每天,太阳似乎亘古不变地东升西落,日夜交替,这是否也是某种暗示呢?比如,如果我告诉你,你一生能活八十年,那么也许你会觉得很漫长;可当我告诉你,你一生只能活两万多天的话,你还会觉得长吗?当你能深切地感受到死亡永不疲倦的步伐时,也许就会恐惧了吧?

死亡的进程与其他事件一样,只不过是周期的长短罢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比如将要度过一次为期三天的假期之时,你会很兴奋、很期待吧?第一天,你会想着还有两天的快乐时光,依然期待着;第二天,你会想着后面还有一天,不过已有些担忧了;最后一天,当你期待完上午、下午、晚上而不得不重新面对严峻的现实之时,你也许就绝望了。人对于生活的动力不因当下的快乐而生,而源于对下一刻的期待,当这期待也消失不见的时候,绝望就会到来。同样人生也是一件事,在数不清的期待之后,落幕与死亡的绝望。所以,在每一件小事中,都存在着死的影子吧?只是不同的是,每一件小事中都存在着对下一件小事的期待,但人生这件事,死就是永远的终结了。

寿命的长短,并不能过多地影响到人对死的态度。不说生活中的百岁老人,就算是修仙小说中那些动辄拥有上百亿年寿命的原始神灵,他们难道就不害怕死了吗?我看未必。尽管他们的生命漫长,能够见证一颗恒星的诞生、成长、衰老与毁灭,可死亡终究会到来。只要他们仍能看到生命尽头,那么生命的长短,似乎就不那么起作用了。就好比无限是一,若把所有的有限加起来,却仍然只能是零。这是质的鸿沟。可我又不禁想,永恒的生灵难道就一定不会为死而发愁了吗?这似乎是个荒谬的问题。不过,尽管对于他们来说,有无数的期待等着他们而不用担心生命的终结,可这无穷的期待难道不也是能够一眼看穿的吗?生命永恒地进行下去,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一个周期无限长的死循环,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归宿,一种另类的死?能够看到自己的未来,知道自己的结局,不就是期待的终结吗?我猜测着。、

可是,话虽如此,我仍然羡慕着更悠久的生命,幻想着永恒的生命。我如此地依恋着每一个活着的瞬间,依恋着每一束清晨的阳光和每一口雨后的空气。我渴望活着,哪怕只是多看一眼金光四溢的耀日,多走一步青石铺就的小路,我都愿意。可是,死终究会到来。我在心中呐喊,为什么上帝创造了人类,却给予了人类死亡之苦啊!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这样说:“上帝给了你有限的生命,就是让你懂得珍惜。”

我睁开双眼,看见时光正从天边划过。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