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

发布于 2021-02-16  178 次阅读


我喜欢一切过去的事物,包括信。

抽出一张雪白的信纸,用手掌的温度将钢笔温热,一笔一画将信纸渲染上墨水的痕迹。单凭这些,似乎连流水账都能含些诗意。再折好,放进米黄的信封里封口。在红色的条条框框里写上收信人、地址、还有串邮政编码。贴好邮票,再满怀欢喜地塞进军绿色的邮筒。这封信将会被盖上邮戳,好像就是为他附了小小的翅膀,或是远渡重洋,或是远越连山,走得很遥远。它也许会被一时耽搁,但是总会到。被另一个人也用温热的手掌托着,也是满怀欣喜地打开。他读到的可能是一季前夏末的你,一月前樱花下的你,一周前捧着大束桔梗花的你。千山万水是履历,情,是更重着的了。

提到信,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种种电影中的情节:《赎罪》中塞西莉亚对远赴战场的罗比那句无数次想说而未能说出的“Come back to me”写在了那一纸信笺上;《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伦与弗兰克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让书信成为了沟通两个爱书者的精神桥梁……信,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信息沟通工具,更是一个符号。它可以见证两人感情由浅到浓的过程,它可以寄托一份至死不渝的感情。因为那一笔一划里,是道不尽的珍重。

可是,好久不见了,信。

有一天,信息的潮流席卷了几乎我们所有人。我们不再写信了。遥远的人变得很近,手机铃声叮铃铃响一声,就能听到他的呼吸,屏幕亮几亮,就能看见思念着的脸。是的,没有人再愿意用着手上的笔来书写遥远又亲切的思念,用着郑重的心情放进邮筒,再用漫长的时间来等待回信,情感少了发酵的过程。用笔传情的时光,就这么一去不返了。

信是语言,是情话,是人对所要倾诉对象说的话。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担忧;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焦急;是“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的平淡中的思念;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简单中的相思。信是娓娓道来的生活细碎小事,信是诚恳的劝勉、严厉的批评,信是绵绵的情意。而当这些情意显示在千篇一律的字体、千篇一律的格式上时,怎么会想到那个人的言语和神态呢?

好久不见的信,需要一截剪裁精致的时光,一方素净的桌面和一叠稿纸,还有一颗酝酿成熟的心,撒几滴透明、浑浊甚至红色的泪,为信打个底色,让平静的稿纸掀起波澜。好久不见的曾经的收信,先用胸口焐热,再用颤抖的心阅读,最后把信和心一起,折叠整齐,装进信封,留待灯下反刍。可如今,好消息、坏消息,早已不需苦等邮差的传递,多方便啊,然而却丢了写信寄语、读信藏信的感觉。

犹记鲁迅先生寄情书时惶恐的情状。

犹记木心先生《从前慢》道尽过往恬淡。

可是,信,真是好久不见了。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