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常做噩梦。有一次哭着醒来的时候,只看到枕头都被眼泪打成了深色。母亲坐在旁边温柔地问我发生了什么?是做恶梦了吗?我答道,梦中有一只怪物一直追着我跑,我心急如焚,却怎么也跑不快。而她却说:“有时候做恶梦也不一定是坏事呢。你梦里看到怪物,醒来却会发现并没有这些事物,现实并没有梦中那么糟;如果做了美梦呢,一觉起来惊觉什么都消失了,才会觉得更遗憾和难过啊。”母亲的话让我对做梦有了一个新的看法,从今以后,再不必因为 怕做恶梦而被困扰的失眠,只想着醒来后,身在家中,身边有她,就觉得无比安心。
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做梦是身体最美妙的活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是因为梦里没有痛。即使是在梦里匍匐于满地荆棘,脚踩在刀光之上,都感觉不到真实的疼痛。因此我们常常在梦中变得更加勇敢,去追求我们没有,不敢追求的东西。因而在我的理解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就是一个长长的梦,其中的主人公怀着对神灵的无尽热情,隐忍而又坚强地崇敬着他,等待着他。比起《园丁集》中那个卑微的、不敢寻求的形象,《吉檀迦利》里的主人公仿佛是梦的化身,尽管对于其中的神灵不敢苟同,他也时时刻刻寻觅着,甘之如饴。
梦毕竟不是真实的,但有时候抽象的事物好像也能让我们感知,有些梦清清楚楚地在我们心中宁静的湖泊中掷下一粒石子,荡出清晰的涟漪。我曾经做过很长很长的一个梦,梦里周身是海,只身在一盏青灯孤照的木槎上飘荡,船跟着翻腾的云和星走,不知要驶向何方。那一刻我清晰地感知到了胸口的钝痛,对前方未知黑暗的恐惧。无论我怎么呼唤,只有海上空空荡荡的风回应我。我开始想家,想亲人,想趋于光明的一切。蓝色的星在我的惶恐声中颤抖,海浪折叠起来,所有事物在梦中遇难。只到天光大亮,大梦方醒。我久久躺在床上,闭上眼,还以为自己周身是梦。从那以后,我无比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那个梦心中的痛感穿过岁月的年轮映到了我如今的记忆之中。
但梦到底在科学上的解释是什么?我还并不知晓,只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似乎是真的。或许是上帝为了弥补有些人生活中的遗憾,岁月给了他们一段珍贵的记忆,在梦中完成他们爱着却没有 的东西;又或许是用梦中的苦难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实的温柔。这么来说,上帝确实是仁慈的。
梦是苹果树丛的薄雾,是现实和荒诞的联系。人们对梦的回忆也多是留住好的,忘掉坏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重负,平复现实中的无奈与不足。叶圣陶有言:“迷蒙的醒不如清醒的梦”,夜和清晨总会有结束时,人生总会完结,可唯独是梦,完结不了。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