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与鱼本是一对相爱的恋人。在许多人眼里,飞鸟属于天空,鱼属于大海。飞鸟与鱼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因此终是有缘无分:飞鸟再也不飞回那片海域,鱼也不再探出海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飞鸟与鱼未能修成正果的原因真的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太远了吗?我看未必,当飞鸟不再是飞鸟,翱翔于蓝天之上,而是终日守在鱼的身边,听鱼讲述海的故事;鱼也不再是鱼,遨游在广阔的海洋里,只是日复一日地听飞鸟讲着辽阔的天空,它们只是痴痴地守着彼此,这真的遥远吗?恰好相反,我认为它们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近的只有彼此了。当我的眼里只有你的眼睛,我就再也看不到美了。飞鸟与鱼的爱情故事所折射的正是我所要提出的:恋爱就应该保持合适的距离。
由意大利美学家朗吉努斯所提出的“距离说”也正是这个道理。其根本奥义在于,观众在看戏时,要和舞台上的演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美学效果。当然,距离太远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我们应该追求距离恋爱,在舒服、合适的距离结伴而行。既不会隔得太远,也不会离得太近。我们彼此心灵相通,充满爱意,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使我们在精神上达到契合,这点也恰好和柏拉图飞精神恋爱有相通之处。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尊重彼此的事业,尊重彼此的生活,给各自留下私人空间,这就又使我们保持了距离。
其实早在古典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美就体现在合适的距离之中。亭台楼阁所配合的位置、花草树木所生长的地方,这一切的一切正是如此和谐。若是太远,就会分离,不再是一个整体。若是太近,则又给人压迫、紧张之感。大大小小的苏州园林正是这种美学的体现,叶圣陶老先生就曾在一文中谈论过此。
爱情,其本质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我们发现他人的美并心生爱慕。这种美的产生也正是因为距离合适。若是不存在爱的纽带,我们之间不会产生一种火花,我们便无法达到一种美,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彼此,又何谈恋爱呢?我们首先是个体的人,后来才去恋爱。若是太近,被爱的一方处处受限制,无法争取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时爱的那份所谓的爱往往只会成为一种负担。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女性在外界的压迫下放弃工作,在家相夫教子。而这种距离有时只会将彼此推得更远。
所谓距离恋爱就如同一个又一个的原子,我们之间客观存在的爱慕与欣赏是种引力让我们靠近。而我们各自对于生活的追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会是一种斥力,让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间。当斥力与阻力平衡时,我们之间的距离便恰到好处。
不仅建筑学,绘画美学中的三角形构图、平行四边形构图也正是追求了这种距离之中所产生的美。日本花道之中,当“高岭之花”将朵朵鲜花有机结合,错落有致,不也是对视觉美的追求吗?若是从现象到本质,这也恰好印证了美的达成需要距离。所以说我们需要在恋爱中保持适度距离,才能达成一种美。
舒婷阿姨《致橡树》一诗中“近旁”便是我们之间最合适的距离。不像凌霄花,攀援着橡树,表面上亲密无间,实际上会勒得你喘不过气来。不像日光,距橡树无比遥远。仔细想来,日光又如何会去注意那棵小小的橡树呢?你得有你的铜枝铁干,我也要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这才是爱情最美妙的样子,而这种美的达成也正是取决于“近旁”这一距离。
而现在,电子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早已让我们没有合适的距离可言。恋人与恋人之间太近了,导致无法达成一种长久稳定的美。许多人从此不再相信爱情,所谓“渣男”、“渣女”的频繁出现。许多人把爱情当作爱情和名利的登天梯,许多人因为外界的压力而草草了事。我只愿誊抄一封情书,再亲手递交到他的手上,保持我们之间微妙而自然的距离。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