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搏·为家争——记肃亲王善耆

发布于 2021-02-16  179 次阅读


昏庸腐败——这大概是清朝留给人们最后的印象。清朝后期签下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给我们的记忆太惨痛了,惨痛到我们早已忘记,即使在那样一个朝代里,还曾有过这样一个辗转于清朝、同盟会、日本、伪满洲国的传奇人物——肃亲王。

清朝开国,皇太极长子豪格封肃亲王,是清朝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豪格后第九代,肃亲王爵位传到爱新觉罗·善耆。

提到肃亲王,那么不得不说的大概是一九一零年当时轰动全亚洲的案子。汪精卫等革命党人秘密制作炸弹,蓄意谋杀摄政王载沛,事败被捕,受审于善耆。

该杀他吗?善耆会杀他吗?革命党人永远是大清头上的一把刀,今日是摄政王载沛,明日会是他肃亲王善耆吗?

据说他们在狱中曾有许多对话。一个四十五岁执掌大权的当朝亲王,正在积极推动朝廷立宪;一个二十八岁满腔热血的革命青年,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诗句,惊动世人。如果不以后世的“封建势力”和“反动派”来定义的话,我想,这才是真正应该被历史所倾听的对话吧。

他是一个真正值得称赞的人,只是生错了时空。往上一千年,他该是一位美名远扬的亲王,深谋远虑,搅动官场;贤良明德,下济百姓。往下十年,他也该是一位深明大义的革命人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利益四处奔波。

可惜他却是清末的皇族贵裔。

可叹他却是清末的皇族贵裔。

两月后,善耆违反朝廷懿旨,免除了汪精卫等人的死罪。作为清廷的官僚,他却在政治斗争面前始终站了在正义的立场上。就是毛,也不见得能如此吧。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捕的消息传来,他的第一反应不也是杀了蒋介石吗?

一年以后,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之,善耆的处境逆转,他又该何去何从?

会有张岱那样的“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么?我不禁想到了八大山人。八大十九岁亡国,不再是皇族,不再姓朱,不再是才子,不再耳聪目明,可以又聋又哑,可以疯笑癫哭。他可以整天看一鱼,鱼翻着白眼,游弋于虚空里,将死未死,向他和他的家国,相忘于江湖。

但善耆不该是这样,否则孙中山不会给他写过那样的信篇:“贤王于宗室中称为巨人长德。革命之业,贤王亦何不可预。”

不甘吗?不甘的。他终是清朝的皇族贵裔,也终是中华的儿女。中国人最突出的是“家国”,而非现在的“国家”。几千年的“家天下”占据了中华太久,太久的光阴,“国”是一家人的国,丧国如家破。隋的大长公主,被唐嫁去蛮夷,甚至被那里的制度所奴役,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又生下儿子的孩子。忍辱负重几十年,不惜借少数民族的军队破关,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形式复隋。她已不怕后世的诟病。叛汉又如何?中原既已不是我的中原,外族于中原何异?生命的最后,血泪迸溅,她临死前想要的,想必还是夺回自己的江山吧。

善耆必是有这样的“家国”情怀的。所以他会辗转于伪满洲国,辗转于日本。其实他也是不易,“家族”的使命和国家的兴亡压在一起,像底舱已经破了的轮船,要么往前,要么往后,你总得下选择去岸边,偏偏,这两边的方向截然相反,一旦开船,不能回头。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泥没晚潮。”我其实不懂书法,但善耆这幅字却是极好看懂的。它没有传统古文人的意气风发,甚至不斑驳不漫漶,我浅浅、浅浅地觉得,这该是平和,是苏轼辞世前的心境,也是肃亲王最后挣脱漩涡时的心境吧。

终其一生,他有太多的不由己。但他又是幸运的。半生为民搏,已配是“生”了一世;半生为家争,又何尝不是“活”了一遭!即便人至晚年,也非是英雄末路,铅华洗净,芳菲阅尽,壮志酬尽,他已走过人间。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