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有个约定

发布于 2021-02-16  181 次阅读


现在老年人遭遇诈骗的问题,好像已经成了一个蛮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花样层出不穷,而且明明看起来漏洞百出,但是偏偏有人不断上当受骗。

有一条新闻里,老人陆陆续续被骗了好几十万,到最后老人家都不相信自己是被骗了。他儿子接受采访,特别生气地说:“一开始我就让他不要相信,他就是不听,说什么对方人品很好,不会骗他。我是他儿子,我会骗他吗?我就不明白,我爸怎么就能相信一个陌生人,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呢?”对呀,为什么呢?

一回,我听见母亲在客厅里打电话,正怒气冲冲地和外婆发脾气。因为外婆把自己的存款大部分投资给一个亲戚去做生意。母亲既生气外婆不提前和她商量,又生气外婆相信那种吊儿郎当的人。那个亲戚做生意都失败多少次了,每一次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来没有认真努力过。可是隔了一会儿,母亲却挂了电话,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看着一贯强势的母亲眼圈都红了。她告诉我,外婆在电话那头说,你别发火,你这样,我有点怕你。

父母总是很怕孩子们不喜欢自己,害怕自己对孩子来说已经没有用了。他们不是不相信你说的话,不相信你的判断和提醒,他们只是太害怕了。小时候,孩子们是那么弱小那么脆弱,摔一跤也要哭着找爸爸妈妈,想买一块糖也要腻在妈妈怀里撒娇。那时候,孩子们看着爸爸妈妈的目光,又依恋又敬畏,好像永远不能失去他们的照顾。

但是成年以后,孩子们生活上、事业上、情感上全部都独立起来,他们变得比父母聪明,比父母能干,比父母见多识广。父母在孩子面前,变得越来越渺小,存在感变得越来越弱,渐渐的好像都变得多余起来了。于是他们就变得更加惶恐,更加急于证明自己还有用。可越是这样,他们就越容易出错。

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63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骗。而在亲子关系上和我们有着相似背景的日本,也同样遭遇着这个社会问题。   

曾有多家媒体转载了日本一家公司破产的报道。这家叫做“日本生命公司”的企业跟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采用“认购分红”的传销骗局来欺骗老人。根据当时的公司文件显示,已有6855人与公司签订“借主”合同,累计支付金额接近99亿元人民币。而受害者中约75%的年龄超过70岁。针对层不出穷的老年人诈骗事件,日本政府推出了一则公益广告,号召子女日常多和父母联系。

短片里,独居的妈妈接到诈骗电话,对方一开口就叫她妈妈,哭着向她求救,请她汇款帮助他。妈妈立即就相信了。明明儿子早就长大成人,独当一面,但是在被求助的一瞬间,在妈妈心里想到的儿子,仍然是那个冒冒失失,很容易犯错,很容易生病,需要她照顾的小孩子。就在妈妈几乎要上当的时候,看到儿子贴在墙上的字条:如果遇到可疑的电话,请让对方回答这个问题:我和妈妈的约定是什么?

你和父母有过什么约定吗?

当父母遭遇诈骗的时候,你除了气急败坏地指责他们,又做过别的什么事吗?

我们幼年的时候出去玩,摘一朵花,捡一块石头都敢递给父母分享,说是我们送给他们的礼物,从来不担心他们会不喜欢。比父母赚钱更多,比父母见多识广的我们,有给他们这种氛围吗?让他们相信不管他们可以给你提供什么,你都会满心欢喜吗?

少年时候离开家,父母总是很担心你交到坏朋友,担心你遇到坏人,不厌其烦地跟你啰嗦:奇怪的地方不要去,对陌生人要保持警惕。你呢?你长大成人之后,有常常跟父母联系吗?知道父母最近都在和什么人接触,都在做什么吗?

你有考虑过当父母发现自己被欺骗时,他们内心有多煎熬吗?被欺骗的是他们,失去财产的是他们,承担着“我怎么这样愚蠢居然被骗”的挫败感的也是他们。

然而,他们还要在自己最在意的子女面前承认:他们已经老去,他们已经不能为子女遮风挡雨,他们或许已经在子女心里成为“没用的负担”。

作家伊坂幸太郎在小说里说过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抱怨那些不够合格的父母们。但是,说着这种话的我们,究竟是哪来的优越感呢?

难道我们成为别人的子女又经历过什么资格考试吗?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做得不完美,但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儿女,我们又完美吗?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俗世凡人,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对父母更宽容,更柔软一点呢?

想想你小的时候,蹒跚学步,他们并没有因为你的笨拙把你丢在一边;你看到街上琳琅满目的玩具,哪怕家里有很多一样的了,父母还是为了哄你开心,买回那一百零一个长得差不多的模型;你第一次用筷子吃饭,浑身狼藉,吃一次饭要洗一次澡,但是父母永远用鼓励和赞赏的目光看着你。

其实也不用做得更好,只要把小时候我们获得的耐心与爱放在心头,面对父母犯了错误,一脸愧疚的时候,抱抱他们,温柔地说:“好啦,没关系的。我们下次小心一点就好啦。只是下一次,我们说好了,你有事情要跟我商量哦。”这样就很好了。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