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凶手——读《道士塔》有感

发布于 2021-02-16  173 次阅读


     从小到大,我读过不少文章。金庸的武侠小说,让我敬仰与大侠之间的豪义;钱钟书的《围城》,让我感受到婚姻与爱情的差距;克莱尔的《摆渡人》,让我看到了爱情超越生死的力量……但读起余秋雨的《道士塔》,我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在沸腾,在呼喊,在咆哮。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人性的自私与懦弱。

《道士塔》全篇从一个道士王圆箓切入。他是一个道士,却当了莫高窟的家。一个道士被抓去管理佛教文化,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守护者与被守护者之间强大的差异,一片片精美的壁画,被劣质石灰擦去,一座座精致的雕像被推到,建起一座座灵台。这还不够,在那个汇聚无数人一生心血的藏教洞被发现后,他又仅因为几块马蹄银,就与慕名而来的“偷盗文物”的斯坦因交换了整整二十九卷经书。

但这是太片面的想法了。王圆箓首先是一个农民,一个文盲,其次才是一个道士和一个守护者。他如何理解佛教?在他的眼里,这些纸是不值钱的,是占地方的。与其让它们在原地保存,不如交给斯坦因,“他会把这些经书送往印度”,而且还有银子拿,银子才是最实在的东西。而斯坦因,人们也过于苛责。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通一员,也许掠夺和抢占的思想已经烙印在他的心里。而我不得不提一点,斯坦因作为一个考古学家,会说许多种语言没错,但他不会讲中文。也许你会感到奇怪,那斯坦因是如何与王圆箓交流的呢?所以这件事中还有第三个人——翻译蒋孝琬。他是中国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买办群体中的一个。这个群体在沟通两种文明的过程中常常备受心灵煎熬,又两头不讨好。但蒋孝琬就是个另类,他几乎没有感受到任何心灵煎熬。斯坦因在启程之前曾被那些外国考古学家告知,只要带上他,敦煌一行必定能够成功。

事实果然如此。从喀什到敦煌的漫长路途上,蒋孝琬一直在给斯坦因讲述中国官场和中国民间的行事方式。到了莫高窟,所有联络、刺探、劝说王圆箓的工作,都是蒋孝琬在做。那些寒冷的沙漠之夜,斯坦因和王圆箓都睡着了,只有他在忙着,睡着的两方都不懂得这一堆堆纸页上的内容,只有他懂得,由他作出取舍裁断。

于是,斯坦因用极少的钱,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自此,各国冒险家们纷至沓来,满载而去。耗费几代人毕生心血的佛教经典,在无数个蒋孝琬的帮助下,随外国人远离故土,在外流浪。时至今日,那些珍贵的宝物依旧还有不少流落在外,让国人为之叹息。所以,我有着和作者一样的疑惑:这种桥梁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河岸完全扒塌了,他们以后还能干什么?

我厌恶于蒋孝琬因斯坦因的一句“中英外交谈判胜利”而产生的得意,也不屑于他为这件事而得到的利益。也许,让他对当时已虚弱不堪的父母之邦产生一点点的惭愧之情亦是奢望,但我确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懦弱,臣服于利益,背叛了自己的心。

王圆箓埋在道士塔前,斯坦因在异乡阿富汗去世,可那个蒋孝琬的坟墓在哪里,又有谁知道呢?也许,他还是被遗忘了。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