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远忽近和忽冷忽热

发布于 2021-02-16  198 次阅读


    我不再看马戏的最大原因就是我第一次看马戏的经历。从热场的小丑开始,一切都令我胆战心惊。我害怕他不能成功地制造气氛,我害怕他撒糖时抓了一把空,我害怕他不够好笑——这种担忧一直持续到演出结束。钻火圈的人,走钢丝的人,骑独轮车的人——他们看上去全都摇摇欲坠。于是,他们在台上的灯光下卖力的表演着,我在台下的黑暗里为他们可能的演出砸锅担忧着,揪心而惶恐。我实在不愿意见到观众喝的倒彩或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嘘声,因为那场面必定可悲又可怜。

    为了避免这种难受,我不再去看马戏、话剧甚至文艺片——“只不过是不想见到可能的悲剧罢了,我讨厌悲剧。”我这样对自己说。然而——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啊。”生活伏在我的肩头,把这个结论吹进我的耳朵。从那时起,此类故事开始越来越多地在我的身边上演。最好的例子就是同学间的对话。

——“诶,英语作业是什么来着?”

——“……”

由主观或是客观导致的失语和沉默让旁观的我都尴尬到窒息。更何况很多时候那个动作的真正承受者是我自己。在那些时候,一大块真空徐徐落下,在时间里溅起了圈圈涟漪。在那些时候,全世界的眼神都化作熔融的钢铁射向你。在那些时候,你就是崩溃了的尼采,你就是面朝大海的海子。你的胸中全是愤怒的岩浆但你无法喷吐,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尸横遍野了但你看上去还是一切如常。你只能像个没事人一样地扭过头去,装作一切都没发生过。

为什么会这样……有多少次我黑暗里思索,躺着或坐着,浅唱或低吟。

也许,这就是所谓咫尺天涯吧?你是近在我眼前,但是一层厚厚的透明壁垒坚不可摧地横亘在你我之间。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破壁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但你视而不见,我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交流的通道日趋窄小,互诉衷肠变得难得一见。这究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一种病?当冰冷的电子邮件代替了手写的感情,当手机代替了绿色的邮筒,当我们抛出问题后还没来得及发酵一下忐忑不安的期待就已收到冰冷或热情的回答,我们的心已经变得粗糙了,似乎不再能捕捉细腻而敏感的美好情感,直来直往地滑稽而悲哀。

于是,顺理成章的地,互相理解变得越来越难,交流浮于表面无法直击内心。“心有灵犀一点通”好像已成为奢望。满腔热情的人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也终于心灰意冷。整个世界似乎都不再交心。

若是古人都要慨叹人心不古,那我又该说些什么呢?大概只能以我微小的相信和努力,去改变身边的一点点人吧。幸好,我还拥有免费的希望,至高的希望,不灭的希望。我希望相爱的人可以拥有一颦一笑都互相牵动的敏感。我希望身处绝境的人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温暖援手。我希望当表演失误时,观众们会抱以宽容的微笑而不是刻薄的嘘声。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思考和认识一切,在每一个人的角度上。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